毫无疑问,
我买的跑鞋,
是全天下,
最棒的。
实际上,这是一个幻觉,世界上并不存在最好的跑鞋。
OK,那么最合适的跑鞋呢?
定制的。
是不是很让人绝望?这是没办法的事,流水线上批量制造的工业品,飞向千万独特的人,怎么可能做到高度的兼容呢?大家港,是不是这个道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归于虚无,参考一些足形、步态和跑鞋的知识,多去试错,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比较适合自己的跑鞋。
足部之形态:
人的足部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曰「外翻」,二为「中正」(即正常),三就是「内翻」。
内外翻与足弓的高低有关联,上图中所示的只是一般的对应关系,不能说是绝对。
跑步过程中,「外翻脚」的压力集中分布在「内侧」,「脚外侧」翻起;「内翻脚」的压力集中分布在「外侧」,「脚内侧」翻起。
下图所示即为不同足形的脚底压力分布,压力从大到小为红黄绿蓝。
引用果壳《跑步,选对鞋!》中魏坤琳教授的说法:“中国人有 15% 严重外翻,45% 中度外翻,和外国相比重度偏少而中度偏多”,而内翻则比较少见。
查阅香港消委会的跑鞋评测报告,可知参评的 24 个富经验选手中(欧洲人),有12位是外翻,其余正常。
可见无论中外,「外翻」都很常见。
足形之名称:
同样的足部形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往往产生不同的表述。
首先,我们来理清几组极易使人迷惑的词:
一,外翻、内翻。
二,内旋、外旋。
三,过度内旋,内旋不足。
其实对应的足形就两种:外翻和内翻。
外翻,英文中对应的是 Ponation,但也可以说是 Overpronation,可译为「过度内旋」。
内翻,对应的是 Supination ,也可以称为 Underpronate,可译为「内旋不足」。
同是外翻,又可以有更多的细分。
实际上,上述词汇主要来源于运动学和生物力学,既可用在足部上,也可用来描述脚踝、膝盖、拇指等诸多身体部位的形态和动作。
我们讨论跑鞋时所说的外翻、内翻、内旋和外旋,通常是指整个足或脚踝在运动中的形态。
正是由于这些词在使用上的灵活,导致跑鞋类型与足部形态的讨论,常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
下面是我整理的名称对应表:
测试之方法:
坊间的足形测试大法有不少,诸如湿脚踩纸、看鞋底磨损、看膝盖和脚部的运动方向、从后面观察跟腱等等;厂商也在网上提供各式测试,通常是几种方法的叠加。
问题是,这些方法都太依赖于经验和主观判断。
足弓多高才算高?外翻多少才算外翻?什么状态下怎么测量?等等规范,恐怕很少有人掌握。
个人自测准确率如何,大概只有天知道。
如果你膝盖中了一箭,并且怀疑是足部形态的问题,那么尽量去找运动相关科室的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士,有必要的话还可使用专业设备测试足底压力。
如果非要选一种网上的测试,那就去美津浓官网吧,测试步骤相对较多,可作为简单的参考。
跑鞋之命名:
厂商的命名,从来都是一个大写的坑。
通常而言,一双鞋头上有多个名号,一些只是用于营销,命名比较酷炫随意,如进化级;一些表示其用途,如越野;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明其功能或适应足形的。
有的厂商直接把跑鞋适应的足部形态作为类型名,这一招相对来说比较专业,如亚瑟士的分类:
有的品牌则采用另一套词汇,常见的有「控制型」、「稳定型」、「避震型」和「支撑型」,不同厂商选用的不同。
说实话,这样很有问题,因为「支撑」、「稳定」和「缓震」,都是跑鞋的基本功能;虽说不同类型的侧重不同,但以这种方式命名,很容易导致使用上的混乱。
比方说索康尼在美国、大陆和台湾的命名:
更为麻烦的问题是,不同厂商对品牌的分类和命名并不一致。
即便是同样的名字,例如同为「稳定型」,在不同厂商那里,甚至在同一厂商的不同系列里,和足形的对应都不一致。
下面是我统计的足形和鞋类常见的对应关系:
跑鞋之意义:
跑步,是一个无数姿态组成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脚部在内翻与外翻之间变化了数次。
若是变化的范围合理,便一切安好。可惜的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样米养百样人,人人都有自己特殊的脚形和跑步姿势(步态)。
上图中白色区域为合理的脚部翻转范围,红色为两个受试者脚部的实际翻转曲线。
下图是后脚跟着地过程中,脚底压力最大位置(压力中心)的变化。图示为右脚,足形从左到右依次是正常、外翻、内翻。
讲到这里就可以引出一个问题:一个合适的跑鞋的意义何在?除了要拉风之外,更重要是让人的脚在跑步过程中,能够保持内外翻的平衡。
外翻的脚往往足弓塌陷,缺乏支撑,稳定性不足。通常的处理手段是在鞋中底的内侧加入控制材料或结构(高密度、较厚重),以加强对足弓的支撑,提高耐久性和稳定性。
故此,厂商一般把适应外翻的鞋称为「控制型」。
内翻脚的通常足弓过高,着地时接触面积小,缓震能力较弱。你可能会推想,既然外翻鞋是在鞋底内侧使用高密度材料,那么内翻不就是加在外侧?不对,如果这样做,很容易造成过度的外翻。
怎么办?只有选用避震型。避震型的跑鞋通常具备容易弯曲的鞋底,吸收的冲撞力较多。
故此,厂商一般把适应内翻的脚叫做「避震型」或「缓震型」。
中正的脚适应较强,可以穿名为普通、中性和稳定的跑鞋。此类跑鞋通常拥有中等柔软度的鞋底,提供减震与基本的稳定功能。
当然,再好的跑鞋也有寿命,当你感觉跑鞋性能变化时,最好开始存钱了。
怎么辨别鞋类?
如前面所言,内翻足比较少见,市面上最为常见的是适应正常足和外翻足的跑鞋。适应外翻脚的鞋,通常会在鞋底内侧使用高密度的材料或特殊的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一眼认出,因为不同的技术和材料都会让同一类型的鞋长得不一样。
也就是说,我们很难从外观鉴别鞋的类型。若要准确辨认,除了参照厂商提供的信息外,还可以参考权威机构的评测报告。
譬如如香港消委会的评测中就把跑鞋分为「中性型」(neutral)和「稳定型」(stability)两种,中性型适合正常足部的人,稳定型适合足部外翻人士穿着。
结语:
我写这么一篇又臭又长的文章,也许只是为了告诉大家:选一双合适的鞋,是一项个人化的、永无止境的任务。
人的足部形态千差万别于细微处,即便是正常足,也存在诸多指标的不同;甚至同一个人的两只脚,形态也可能不同。
不要单纯依赖「支撑型」、「稳定性」这种模棱两可的类型来选择跑鞋,尽量参考跑鞋适应的足弓高度和内外翻类型。
那么怎么选呢?来看看香港大学方少萌博士的建议:
不要追求旗舰、新款和新技术,务必要试穿、步行,感受跑鞋的合脚程度与舒适性。应在下午试穿,因脚部步行后会膨胀,尺码会变大。最好穿跑袜试穿。穿新鞋后观察足部是否有因过紧而出现红印、痛楚。
此外,现在有研究者表示,自身穿着的舒适感可能是最为可靠的指标。
所以啊,
尝试吧少年,
向着不算太错的方向。
附香港消委会选购跑鞋要点:
主要信息来源:
www.fellrnr.com
www.runnersworld.com
www.runrepeat.com
hwww.epsport.idv.tw
《穩定型與避震型跑鞋的選擇》- 運動生理週訊
《要跑步,选对鞋》 – 果壳网
《慢跑鞋减震鞋垫的设计与研究》 – 赵闯
《专业评测15款跑步鞋》 – 香港《选择》月刊
《不同品牌跑步训练鞋和比赛鞋的力学特征及能量消耗分析》 – 李明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