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有人说我高产,公众号两三天一更,有时像打了鸡血,一天一更,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我写东西的效率并不高,短短的几千字,能用掉几天几十个小时,之所以能几天一更,只是因为没有其他占用时间的爱好。
话说回来,还从没有好好思考过自己写文章的原则和和方法,就把此文当做年终总结吧。
怎么生成文章?
我的很多文章与其说是「写成」,不如说是「生成」,这更符合我的写作习惯,步骤大致是:
一,选定要撰写的品类,一般是由着当时的兴趣。
二,搜集资料,标注重要内容。
三,筛选资料,提取重要内容。
四,将资料分解,把碎片归类。
五,阅读主题类似的文章,留意文中错误,寻找切入点。
六,拟定简单的写作计划,边写边改,边改边写。
七,删除多余内容,验证数据可信度,检查文章内部逻辑,排版发布。
简单估计了一下,一篇长文大概最短三天,最长半个月,短文最短几十分钟,最长一两天,长文短文交替着写,厌倦了一个主题就换另一个。
在写作中,最花时间的是筛选和查验资料,至少占了七成时间。最纠结的是寻找切入点,有时花了几天几十个小时,却发现没有合适的切入点,或没有可靠的资料,很让人气馁。
文章可读性
我明白,我的文章可读性不高,甚至可以说索然无味,不少人劝我写得生动有趣一点。
这是没办法的事,我的本意只是搬运商品常识,一篇文章是一个小工具,让大家在需要的时候用到,最不济也能成为可靠资料的线索。
既然是螺丝刀,又不是冰棍,干嘛要求美味?加入太多无关的、低密度信息,只会增加阅读时间,对选购并没有帮助。
其次,甜食吃多了真的好吗?我自己极其讨厌一堆表情图的文章,也挺反感网上泛滥的段子和流行语。
撰文原则和目标
写什么样的文章,遵循什么原则,我一直在探索,在尝试尝试再尝试之后,方向渐渐清晰:
重实证,可持续,来源透明,方法透明。
大家可能认为我是一个科学主义者,实际上我更倾向于实证主义,一篇文章行文再怎么精彩,逻辑再怎么严密,如果没有可靠的证据,文章就没有大的价值。
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当时所能搜集到的、相对可靠的资料上生成文章,并随着新的可靠资料的发现而更新。
我也尝试让文章具有可持续性,先确保第一版没有致命错误,定期修正错误、扩展内容,不断更新迭代。
以前写过几篇文章介绍信息来源,也聊过自己搜索的工具和方法,目的便是让文章的信息来源和写作方法透明。
文末的信息来源有时占了很大篇幅,这与严谨无关,也不是为了扮得专业,我认为标注信息来源是一种礼节和尊重,不应该只是期刊论文的规范,任何撰写非虚构话题的作者都应当自觉遵守。
另一方面,标注来源也可以方便读者查证,如果内容有误,读者可以很快发现。
总之,这是一次实验,我想更多的试错,更有效率的犯错,感谢大家陪我探索器物的世界。
PS:本来是叫「器物于我」,为了便于理解才改成「器物与我」。
扩展阅读
题图来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