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和营销在中文互联网几乎成了贬义词。越来越多的人厌恶套路、抵制营销,营销感很低的活动反而容易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于是展现真实和坦诚也成为一种营销手段。
善于伪装的人往往从科普、人文和公益入手,因为这些项目天生具备高信任值——在很多人看来,离钱/商品越远的事情越值得信任。
如何判断一个网站、机构或公司值不值得信任?就我个人而言,会从两个方面来判断:
- 创始人、收入来源、投资机构和合作伙伴。
- 对错误/丑闻的处理方式,选择闭口不谈,及时纠正,还是撒泼打滚。
信任感是个稀缺品,建立信任感需要日积月累,破坏信任感往往在一瞬间。实际上错误对信任感的影响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其中的关键在于处理方式。
比方说 2007 年 Consumer Reports(美国消费者报告)在儿童安全座椅测试上出现重大失误,但其对事件的回应(道歉并用长文解释错误原因),让公众对它的信任不降反升,次年订阅量升到 800 万。
话说回来,对网站来说,哪些广告行为会破坏信任感?在我看来,破坏最大的就是:
- 对广告没有挑选,给钱就发布。
- 软广,即软文,实为广告,却未声明,伪装成普通用户/作者的内容。
广告不等于欺骗,营销不意味着套路,毕竟互联网上绝大多数网站,几乎都是靠 CPC(按点击付费)、CPM(按展示次数付费)、CPS(按销售金额返利)种种广告形式支撑。但软文不一样,它是对信用的透支,是对信任你的人的欺骗。
哪些广告行为对信任感影响不大?个人认为有这些:
- 对广告有所选择,挑靠谱的发布。
- 硬广,在显眼的位置声明广告。
对信任感,我还有个猜测:面对互联网上越来越多暴戾的人,骂回去固然解气,但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你激怒了他们。
他们会四处散播你的谣言,放大你所有过错,让你周边充满垃圾信息。别人搜索你的名字,首先接触到的是这些负面信息,若以此形成印象,便很难产生信任。
题图来源:pexels
2007 年 CR 犯错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