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饱醉豚,原文链接,转载已获作者授权。
淘宝卖耳机的客服和顾客经常有这样的对话:
“这耳机怎么音质那么差”?
“亲,新耳机是需要煲的,用一段时间音质就好了”。
在“新耳机需要煲”这件皇帝新装的掩护下,一些质量不稳定、或音质平庸却被吹得天花乱坠的耳机,就这么蒙混过去了。更有商家忽悠说,需要听上1000到2000小时才会达到最佳效果——这时候保修期都过了。
耳机需要煲吗?是否需要煲,首先是看什么样的耳机。一般有这样的原则:
1、只有少数大振膜耳机煲后略有改善,多数小振膜动圈耳塞改变很少。动铁耳机则完全不需要。
2、煲耳机的作用远远没有煲耳朵作用大。
大口径的低音喇叭是需要煲的。喇叭可以看做一个机械振荡系统,边上的悬边(或折环,suspension)和弹波(定心环、spider)可以视为一个有阻尼的弹簧。这个弹簧的性能是不稳定的,刚开始的时候偏硬,往复运动很多次后就进入稳定状态。尤其是涂上厚厚胶水的折环部分,变化尤其大。
但是耳机却并非如此。普通的耳机正常工作时振膜的振幅非常小(振幅大了你耳朵也受不了),采用非常稳定的振膜材料(高分子聚合物、金属、生物材料等),因此煲耳机不像煲喇叭那么效果明显。虽然少数耳机确实会煲后有一些变化,并非代表它质量好——耳机需要煲,意味着产品缺陷,也就是材料不稳定。
舒尔公司的监听产品总监 Matt Engstrom 承认,理论上讲,大振膜动圈耳机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确实会导致声音改变,但是为何从来没有人站出来给出一个决定性实验结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企业会这么做,同时也缺乏一个测试耳机的行业标准。音质缺乏客观标准,主观听感又容易受到心理方面的影响。
在动铁耳机方面,舒尔是做过测试的。他们十五年前的E1耳机,从出厂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煲过、听过,测量结果与刚出厂时毫无区别。舒尔的一位员工回答“舒尔动铁耳机是否会越久越好听”时说:“我们的动铁耳机就是听几千个小时,音质也不会有变化”。这是对耳机稳定性的自信。
既然大多数耳机煲不煲音质没太大变化,为什么很多人对煲耳机坚信不疑?我们看几个典型的例子。
“几年前到香港的sony旗舰店买sa5000耳机,他们那里有个用了很长时间的试用品,给顾客试机用的,付款之后用全新的去对比一下,是有点分别,但是真的不明显。”
一些高档货确实是不明显的,但是有些中低档的货可能很明显。为什么呢?因为越是低档的耳机,产品的质量控制越差,离散性越大,同一个型号,不同产地、不同生产线、不同批号、不同工人组装,都会有差异。如果我是耳机店老板,我会从几十个耳机里选一个音质最好的专门用于试听,告诉你新耳机是需要煲的。然后您就傻乎乎地抱着耳机回家去煲吧,万一发现音质没改善,还可能怀疑自己煲的方式不对,因为你家里既没有测量耳机功率电平的电表,你也搞不清煲的音乐和软件是否适合这款耳机。甚至你来退货投诉,我还可以告诉你:“唉,你煲的方式不对啊。”
买耳机的一个窍门是,当你听到老板给你试听的那副旧耳机比那些新的都好听,就不要抱着煲的希望了,直接买下那副旧耳机吧,还可以跟老板砍价打个折。
再看另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朋友那副听了一千多个小时的耳机,比我新买的确实好听,看来耳机真需要煲啊。”
您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可能性:如果一副耳机很难听,一个正常人会愿意听上一千个小时么?通常是会赶紧出手或者束之高阁。那些会被人听上千小时的耳机,本来就是品质比较好的。
还有不少这样的实例:
“这副耳机刚开始很刺耳,现在越听越舒服了”。
你确信是耳机变好听了,而不是您的耳朵变得适应耳机了?一副耳机,即使你煲上几千小时,幅频曲线几乎不变,而人的听力曲线,以及对某类音乐的均衡器的癖好,却可以轻易波动6分贝以上。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是你的耳朵在适应耳机的音色,而不是让耳机自己变样。削足适履或许是一个笑话,“煲耳适机”却是普遍现象。
有一种说法是:不要用太差的耳机和音箱,免得听坏你的耳朵。本人没有被耳机听坏耳朵的经历,却曾被车间机器噪音损坏过听力。有几年时间经常在噪音高达90分贝的车间长时间工作,越来越觉得自己家里的音箱不好听,于是花了很多精力打造了一对让自己听着舒服的音箱,做成之后请几个发烧朋友到家试听,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这声音怪怪的,远没有我原来那对音箱好。我才明白耳朵出问题了,测了一下,某些频段听力受损高达十分贝。后来换了环境安静的工作,几年后又测了听力,基本恢复,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老家那对音箱,回家去听一下,确实偏音了。
长时间大音量听同一个耳机也有同样的作用:会改变你的听力曲线和欣赏习惯。如果你听一个新耳机觉得不舒服,最好别买,别相信商家说的“新耳机需要煲”的理论——为什么不买一个你不煲就觉得好听的耳机?
听觉对耳机的适应是一个不容易被觉察的过程,不像视觉那么敏感。比如说,你盯着一个红色的灯看几分钟,再去看白色的灯,就会觉得白灯变绿了。小孩长时间看书看电视玩游戏,就容易近视。正是因为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听觉会慢慢地变,商家才可以通过煲你的耳朵却让你相信耳机越煲越好。
要判断煲耳机是否有明显效果,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一种办法是用仪器代替人耳。先测量一个新耳机的幅频曲线和其他参数,然后每煲一段时间就测试一下,就可以看出来煲耳机是否真的有效果。比如舒尔的E1就是用这个办法显示其稳定性——从出厂到使用多年,一直稳定不变。
很多发烧友用这种方法证明煲耳机是没什么用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服那些强硬的煲派信徒。他们会坚持说:参数不代表音质的全部,因此必须要用耳朵来听。
如果一定用耳朵来检测,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先选一批听起来几乎一样的耳机做样本。也就是说,某种型号的同一批耳机内,选取一些,通过盲听测试,确定所有的金耳朵参与者都听不出这些耳机的差别。
然后把这些耳机分组。有些完全不煲,有些煲40小时,有些煲126小时,有些煲400小时。(之所以取这些数值,是因为某些人认为最佳煲耳机时间是40到400小时),然后把这些耳机打乱,让大家双盲听音打分。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厂家完全可以用这个办法去研究耳机的最佳煲法,然后在出厂前就煲好耳机。对厂家来说,煲耳机何其简单,只要做一个有几百上千个耳机插头的插线板,今天把耳机插上去,几天后拔出来。可是,厂家为什么不先煲好再卖给你们?
如果煲好了卖给你,一旦你听到耳机不顺耳,马上就退货。而让你相信新耳机需要煲,你就会拿那个耳机煲自己的耳朵,慢慢地觉得好听了。——这才是商家不会把耳机预先煲好的原因。
不仅止于此,有些商家还会制造更多的煲耳机噱头,比如前几天魅族的音频工程师写了一篇介绍如何快速煲魅族耳机的文章,不仅要用粉红噪音“把大自然的能量频谱印在振膜上”,还用1-20赫兹的次声波频率在额定功率下煲耳机。也许魅族的某款耳机可以这样煲,因为只有振膜很小、低频振幅也很小的耳机可以这么玩。如果是别的型号的大振膜耳机,可能会被很低的频率煲坏。
煲耳机方面,听觉适应和心理作用的影响大于耳机本身的改变,因此某些国外发烧友造了一个名词:mental burn-in,煲的是你的心理,却不是耳机。把煲耳机变成一种非常复杂的礼仪,更是操纵消费者心理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