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一幅小漫画:
我们选东西时常咨询旁人意见,逢人就问:「你觉得 xx 怎么样?」,要不就是打开浏览器,输入「 xx 怎么样」、「 xx 好不好」,再点开电商的产品页面,滑到页尾,细览评价。
这时朋友走过来对你说:「 xx 垃圾,千万不要买」。为什么?因为是他买过一个,用着用着就坏了,但你同事又凑过来说,「我用着还行啊」。
你很迷惑。
于是又打开搜索引擎,跳过前面的推广信息,发现某个论坛里有人讨论,楼主道:「 MD,打死都不再买 xx」,因为他亲戚他朋友都买过,没一个没遇到问题,但后面马上有一人留言,别听楼上胡说,他和朋友都买过,好评。
你感到很困扰,觉得生活是一个谜团。
实际上我们即便忽略这些评价,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为什么这么说?先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 人什么时候更愿意到网上发表评价,被坑的时候,还是买到好东西的时候?
- 一件商品的搜索页面,神通广大的厂商会让营销材料出现在前面,还是独立、专业的意见?
- 以个人体验为基础的「野生统计」,能反映多少事实?
- 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工业品,有没有次品率?在运输、销售中有没有损坏的可能?
- 一样合格的商品,在不恰当使用环境中,在不正确的使用方法下,表现会不会一致?
- 每个人的评价标准都一样吗?
对这些问题,我个人的答案是:
- 人在感觉「被坑」时,更愿意到网上发表评价。
- 厂商的力量强大,喉舌遍布全网,主流渠道离我们最近的信息,几乎都是精心准备过的。
- 普通人接触的产品少,试过的产品有限,从自身见闻、体验总结出的经验,往往离事实较远。
- 任何商品都有次品率,在运输和销售中都有损坏的可能。
- 在不恰当的使用环境下,在使用不正确方法的情况下,商品的表现必然不一样。
- 人们的偏好和评价体系存在巨大差异。
个人喜恶、知识结构、用语习惯、对产品的期望值、其他产品的使用经历,种种要素要素构成「评价体系」,你觉得 9 分的长泽雅美,他可能觉得 6 分不能再多。
个人运气、使用时间和使用习惯,种种要素形成「具体感受」,尤其运气,往往出其不意给我们一拳。任何产品,即便只有百分之一的次品率,不合格的那一个到了我们手上,也会被当作百分百。
大部分人没有办法搞清,也很少思量,一件产品出了问题,究竟是产品自身缺陷,买到了次品,运输中损坏,还是自己使用不当。
再者,我们日常的「评价用语」语义很模糊,举个例子,同样是「好」,我的理解是东西至少在 8 分以上,别人的理解可能是 6 分,苛刻的人可能是 9 分以上。
所以,面对别人的产品评价,我们需要提醒自己:
- 只要愿意,绝大部分产品都能找到为数不少的正面和负面评价,除了来自真实用户,还有部分来自竞争对手。在评价的真实性无法判断时,在评价没有经过统计时,它们对我们来说毫无价值。
- 同一件产品,从生产到运输销售,从使用环境到方法习惯,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可能让它出现问题,在不了解负面评价的具体原因时,它们对我们来说毫无价值。
- 人们评价体系的差异比我们想象中的大,一个人的说的「好」,对你而言可能只是「一般」,一个人说的「一般」,在你而言可能是「烂」。
- 涉及感官的产品,你自己可能是唯一的尺度。
总而言之,小马过河,深浅自知,看到任何人的「奔歌」、「反指」、「好评」、「差评」,都要在心里打上三个大字:「他人的」。
题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