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信息污染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段话:
来源:新浪微博@破破的桥
我十分赞同。
尤其「信息污染」,可以说是常人选购商品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我曾画过一幅小漫画来描述这种现象。
对选购来说,简单而明确的答案往往意味着错误——这不代表我有正确答案,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减少信息的污染,指引信息的来源,某种程度上是在还原器物的「模糊」和「复杂」。
互联网缺少信息和观点吗?不,就我所知来看,少的是「信息的筛选」和「观点的证明」。
我过去的文章中错误的地方不少,但请大家相信,我的大部分总结和观点,都有证可循,且经过了大量地筛选;在收到错误反馈后,都尽可能做出了删除或修改。
为什么文章中标点符号这么多?
一是为了让句子结构一目了然,方便阅读;二是想尽可能减少概念或词义的混乱。
比方说,符号「()」中一般是解释和补充,符号「/」前后一般是意义或概念相近的词汇。
为什么经常标注英文?
朋友们,真心不是为了装 X 。
你可能早已发现,一些外来词、术语或行业语,只要找到对应的英文,常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很多信息的失真源自翻译的混乱。音译、意译、错译,加上理解和使用上的混乱,一次失真引发二次失真,词汇偏离原始意义越来越远。
怎么办?我的办法是标注中英文的对应。
这不是常识吗?
我文章后面常出现这样的留言:「这不是常识吗?」、「这也需要说?」、「是给小白看的吧」。
其实我很疑惑,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认为「自己知道的,全天下都知道」。我也不清楚「常识」的门槛有多高,更无法理解「一个领域的常识,对所有人都是常识」。
后来我逐渐体验到一个道理: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写得深入,会有人说脱离实际、不实用、看不懂;写得浅显,会人说质量低、满大街都是、没有干货;推荐产品,会有人说软文;不推荐,会有人说看了白看,还是不知道该买什么。
我该听谁的?
当然是自己的 XD。
作为一个容易纠结的人,每一次选东西都会让我变成艰难的旅程,虽说网络信息唾手可得,但信息不对等,离你最近的资料几乎都是营销材料和媒体软文。
对厂商有利的声音被放大,不利的言论被挤到边缘,什么值得买之类的导购网站与其说是导购,还不如说是促销员。看经验、评测和晒单?绝大部分人只是把营销文案和爱好者圈子的术语拼来凑去。
我觉得,当晒单、评测、攻略等等这些商品的资料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对文章的筛选和评论就有了必要。
(PS:公众号是我半年前创建的,上面这段是第二篇文章的开头,《我在做什么?一个尝试,不一定对》。)